HONGGU | 洪谷
八访洪谷
 
北宗重气象,南宗重气韵,并不是人的分别,山水之变育化人的气质。
 
我少年时在郑州,跟张静先生的弟子邑丁先生学习诗文,跟一位出身书法世家的学长俊卿写书法,度过一段青涩岁月,后来迷恋江南,醉心于林风眠.李叔同.黄宾虹几位先生的艺术,南下客杭州,居九溪许家坞数年,美院游学,拜师学艺,在西湖边留连数年不舍得离开。虎跑弘一纪念馆.玉泉林家旧居.栖霞岭黄家故居,以及西湖边宾翁的小展厅,都是常去的地方,尤其这样的夏天,那里空调很凉,也少有人看,常常自己看上一两个小时,展厅设置的传统圈椅上休息会儿,一路延长堤走过湖去坐车回九溪。有时也攀到五云山或贵人岭看西湖,还记得那时写过句诗:挥袖青山五云里,一杯西湖绿可人。就是记录那些逍遥日子,至今尚怀念。
后来北漂京城,先清华美院学摄影,后跟随陈绍华先生在设计公司工作,之后到长城国际广告公司做广告创意,再后来,开始以画为生的艰辛生活......那时还时时念着杭州,运气好,艺术市场景气,偶尔也做点广告与设计旧行当,手里有点闲钱,偶尔三五个月的跑回西湖边住上几个月,这都是三十岁前的荒唐事。
到30多岁时,一次自杭返乡,开车从黄河上过,无边春色,烟柳迷蒙,千里麦田青天际,三两孤树墨痕轻,又清新又苍茫,难以言说的诗意让人眼角湿润……忽然明白了中原的好,就此北归,不再去杭州。后五年,家虽安在北京,却遍历中原山水,观山抚碑,临水远思,拍摄,速写,诗文,是另一种学习,象游子回到父母留下的家园,轻抚的抚痕。
 
学摄影,最早源于2000年,那时在中国美院进修,跟矫健老师学点摄影知识和暗房技法。有一次在图书馆看到阮义忠先生写的书,受到触动,买了第一台相机,就这么一直拍照,也不大给人看,拍了十年,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画友盛天泓偶尔看到,大为惊讶,几位朋友一起鼓励下,做了第一本摄影集《温暖的镜头》,小范围流传,很荣幸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据来收藏的图书总监傅杰先生说,她代表馆方收藏的第一本华人摄影集,是我喜欢的摄影师吕楠的作品集。我的是第二本,更觉开心。几年后,偶然的机会我认识吕楠老师,成为忘年交,专业上受益很多,也在摄影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有时想来,许多事都是因缘前定。
 
2014——2016年开始漫游山川,完成摄影集《山行》,先后于台北,上海,连州个展。2016与2017年,八踏洪谷。
 
一人向高山,草徑掩嘉树;
四顾皆杳然,不见来时路;
孤山生高岭,云中无藤木;
手抚崖上松,绝壑窥幽谷;
飞瀑轻如线,铁壁生云雾;
常羡金灯僧,视此如常物。


 洪谷,地处中原,山下为河南林州,山上为山西长治,中国北派山水巨匠荆浩隐居之地,荆浩所画匡庐图,其实是洪谷图。洪谷在太行深处......
 
拍摄洪谷的发心,与2015年春节前我有一次对风景的漫游有关,那次从北京开车沿山东南下,过南京,至苏州,漫游太湖,看吴门山水。再往浙江,在大雪里漫游了天台山和天姥山数日,然后沿着富春江新安江到徽州,一路看新安山水,在雪雨中徒步登了黄山,山顶上住了一些天。那些天黄山气侯变化很大,但是风景非常好,象古书里描写的:群峰锦绣、万壑松风,找不到更合适的语言来形容。雪中的黄山、云中的黄山、雨中的黄山,在那几天我都看到了。所以我当时就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那天傍晚下山后,我连夜开 了一千多公里,穿过九华山,一直开到太行山的一座名山下面,在山脚下车里刚睡了一会儿,雪就飘落在车窗上。大雪中的太行山让我惊呆了,心想这就是我心目中寻找的山水。我在这次疯狂的旅行中在最短的时间里对比观看了南北名山气质上的差异,其实也是宋画与元明清绘画的差异。
那座山,就是洪谷山。
 
 
今人识黄山,黄山上多家星级酒店,缆车破云雾而上。今人不识洪谷,洪谷本在荒野,又遗失在荒野间,只有一老农结庐而居。这是黄山的不幸,洪谷的幸运。
我沉迷于洪谷,并根据史料与传说,推测荆浩的生平行迹,自他出生地与隐居地,漫游他行踪所至之处,是由此梦回五代北宋,与古为徒。
 
春游洪谷,荒草间犹有冰瀑,一块白坠落深谷,一块黑爬上山巅,拨过开荒草秘径,我走回古时的山川,窥得荒寒之境。
 
绝壁观老柏,似与古人对语,古人高山仰止,我也无意模仿,我是现代人,想以现代汉语的简洁说东方古典的妙处。
 
就这麽拍了一年四季,有了这一组影像,2017年,第七次去太行,在多次寄宿的那位老农家,听闻此处要重新开发,并且与我渐为人知的影像隐隐也有关系,一时百感交集。
而第八次去洪谷,再登峰顶,却看到一场以保护名义所做的工程,是一场自然景观的浩劫。
如此浑厚庄严的山水,在如此世事格局下不可能不开发,唯希望开发此山的人是爱此山的人,洪谷山这沉睡的五代山水,不改其古意,不会变成现代旅游区的面貌。不希望无知小吏与忽然有钱的企业家,在荆浩的山水画卷上,继续铲除亿万年形成的美丽山石,修建丑陋的建筑。
不欲虚名彰,爱此山水奇; 千年应如此,不为世风移。
中国人历史上极爱山水,山水一脉,不止世代生息其中,也隐藏着上千年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以在中国,既有有形之山,也有无形之山。有形之山,是自然的山川;无形之山,就是传统文化这座高山,无论是有形的山还是无形的山,山一直在那,依旧是非常沉默、高傲、气象万千。只是百年来作为子孙的我们对很多东西都淡忘了,甚至视如不见。
其实我是学了很多年西方的东西,才慢慢的开始懂得,传统的东西其实很了不起。我有时候觉得自己也不是特别懂摄影,但如果说我拍的风景跟一些摄影家的风光摄影,稍有区别,大概就是对山的一份“懂得”吧,这一点不是我自己独有的,可能来自中国人的艺术基因,如道家思想、山水诗、山水画、摩崖石刻等,我在看山与 读书的过程中这种基因里的东西慢慢唤醒、复活、生长,给自己带来旺盛的创作欲望,而我在连续几年山行游历过程中无意中唤醒了基因里那枚破解的钥匙,从此,古今没了隔阂,有形之山川与无形之山川融在了一起。
 
《山行》这组作品完成后,许多摄影界的前辈与同龄摄影家多有评价,阮义忠.李楠.沈昭良.颜长江几位老师都专门撰写了文字,杨延康老师首次看到就收藏了第一组作品,并私下对人与作品有了统一的看法。但大多数世人的普遍看法,都因宽幅照片的原因,联想到山水画意,而其实我对中西艺术都有一定的深入,在创作上是想在东西之间寻一条路。所以拍摄洪谷这组作品时,取消了宽幅,用了接近135相机的片幅比例,尝试在最普通的样式里蕴涵自己对摄影的思考。我一直认为最好的艺术,往往初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又能把人拿住,让你忍不住想看,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觉得很厉害,有一句话叫余味无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有创造的作品的人,也有读作品的人,读的过程也是能带来很多丰富的想象空间的,这是我对艺术的看法。做到了几分,我自己也不知道。
如果说《山行》是吟唱一曲故国的恋歌,《洪谷》是打开一个尘封的旧梦。《洪谷》完成,下一个作品渐渐面目清晰了,写完这篇文章,我就回到了漫游风景的路上。
 
李止
2017.6.30.

尺寸(厘米):60X90  限量版数:25  
                     85X130  限量版数: 5

材质:315克纯棉硫化钡艺术纸艺术微喷      创作时间:2016-2018
 


返回